北宋以前还没有种植棉花,冬天没有棉衣棉被,古人是如何扛过去的
在北宋以前,人们还没有种植棉花,冬天没有棉衣棉被,古人是如何扛过去的?其实那个时候的过冬方法,在今天的一些农村仍然在使用!
过冬的方式无非就只有两个主要途径,一是靠能源取暖,二是靠衣物保暖。现在我们的能源非常发达,电暖器、空调、天然气、煤炭都非常多;在冬季保暖衣物上,棉衣棉被更是常备,甚至还有貂绒、羽绒等层出不穷。
(资料图)
编辑
但是即使如此,全球范围内依然有170万人会因为寒冷而死,30万人因为炎热而死,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因为贫穷,没有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取暖方式的变革。
在古代,贫穷的人就更多了,所以因此在冬天被冻死的人也更多。为了扛过寒冷的冬季,古人自然也有自己的取暖方式。
编辑
首先从衣物保暖方面来说,在北宋棉花普及以前,大多数普通人穿的都是麻布和葛布。冬衣光有布肯定不够,还需要在里面充一些保暖的材料。
富贵人家可以用保暖效果好的蚕丝锦缎,或者购买一些兽皮和貂绒制作而成,而穷人往往只能往衣物里填充枯草乱麻,然后白天把干稻草放在太阳下晒,晚上再拿来铺床,保暖效果极差。
编辑
唐代最能代表贫苦大众的诗人杜甫就曾描述过,农历8月,家里突然漏雨,他感到“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”。意思是,麻布被子盖了多年,像铁板一样又冷又硬,孩子睡觉不老实,还把被子给蹬破了。
要知道农历8月也才是刚刚入秋,只是下了一场雨就这么冷,可见到了冬天,普通人的日子有多艰难。当然了想要活着度过冬天,光靠破麻布、破被子那肯定是不够的,有条件的家里还会用羊皮羊毛做衣服,保暖效果会好很多。
编辑
那要是家里没有羊,也不会打猎的农民,那就只能想办法从能源方面取暖了。古代的能源并不丰富,只有3种,那就是木炭、煤炭和干柴。
木炭取暖效果最好,但是穷人用不起,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就是这么写的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”,卖炭的人自己都舍不得用,还要想着让天气更寒冷一点,好多卖一些炭。至于煤炭因为容易中毒,所以一直没有普及,到了宋神宗时期才有了大规模使用。
编辑
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,只能选择捡干柴为生,普通人家在一年四季都会有意无意地多捡柴,然后堆在房屋附近,毕竟任何时候都需要烧柴做饭,冬天还需要用来取暖,消耗更大。
直到现在,在很多山区或者农村,人们依然还保留着这种生存之道,不过把柴火堆在房屋附近还是非常危险的,很容易引起火灾。
可能你会觉得奇怪,古代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,为什么大家不砍树取暖,只能捡柴呢?这是因为早在西周以后,当时为了限制资源开发,就将皇帝统治下的一切都算作是皇帝的私人财产了,于是有了“毋坏屋,毋填井,毋伐树木,毋动六畜,有不如令者,死无赦”的法律规定。
编辑
想要提高能源利用率,降低能源损耗,人们还发明了各种火墙、火炕、壁炉以及火炉取暖。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在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还写过自己小时候家里贫穷的经历,说自己在冬季,顶着寒风,背着书箱,皮肤冻裂了都感觉不到,到了学堂,用热水冲洗,再拿棉被裹上才能暖和一点。
有热水和棉被的待遇都比唐朝的穷人好很多了,因为那时候烧热水很奢侈,棉花也还没有普及。冬天的时候,穷人会尽可能减少活动避免热量散失,白天在太阳下晒着,晚上抱团取暖。在建造房屋时也往往会选择坐北朝南,通过采光来取暖。
但是即使如此,贫苦的生活、落后的生产力和沉重的赋税依然会让很多人在冬季冻饿而死,尤其是在灾年、战乱下,寒冷的威力会远超现代人的想象,哪怕在所谓的古代盛世也不例外。
比如,唐朝经过贞观之治,永徽之治,武唐,开元盛世后,人口从1200万暴增到了5000万。但是到了天宝年间,由于木炭能源紧张和粮食短缺,引发了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战争,最终酝酿成了安史之乱,让人口锐减了一半还多。
难怪古人说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把柴排在首位,可见缺少能源对于人类和古代王朝的打击有多可怕。其实,在上个世纪,老一辈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艰苦时期,几乎人人的身上都有冻疮,由此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